第一节 方言的基本概念
一、语言和方言
1.二者关系:方言是语言的变体,一种语言和它的方言是一般和个别的关系。方言和语言的转变过程是:(1)一种语言可能分裂为不同的方言;(2)方言进一步分裂为不同的语言。
2.方言和语言的界限
(1)是否是统一的社会。如果几种方言所处的社会在政治上高度统一,那么它们一般只能是某种方言的地方变体,不能看作是独立的语言。这是重要因素。
(2)是否是统一的民族。如果几种方言是有统一的民族使用,有相同的文化背景、风俗习惯,方言不能看作是独立的语言。
(3)语言本身的差异。如果方言之间的差异大,一般可以把其划分为不同的语言,但不是绝对因素。
(4)使用者心理认同的情况。如果使用者认定自己使用的某种方言不是某一语言的方言,那就地承认其独立性。
(5)是否具有共同书面语。如果有共同的书面语,方言可能不是独立的语言;否则方言可能是独立的语言。
3.汉语与汉语方言
汉语各方言虽然差异大,但汉语各方言出于在政治上高度统一的社会,使用者是高度统一的汉民族,有公认的标准音、统一的书面语和潜在的转换关系,所以仍属于同一种语言的地域变体,不是不同的语言。
二、地域方言和社会方言
1.概念
地域方言:语言因为地域方面的差别而形成的变体,是全民语言的不同地域上的分支,是语言发展不平衡性而在地域上的反映。
社会方言:同一地域的社会成员因为在职业、阶层、年龄、性别、文化教养等方面的社会差异而形成不同的社会变体。
2.地域方言和社会方言的异同
(1)相同点:第一,都是语言的变体,是语言发展不平衡性的体现;第二,都没有全民性;第三,都要使用全民语言材料构成。
(2)二者的不同点:第一,形成的原因不同。地域方言是由地域的隔离造成的,社会方言是同一地域的社会成员因职业、阶层、年龄、性别、文化教养等社会因素造成的。第二,适用对象不同。地域方言是某一地区的全民语言,是当地人的“共同语”,而社会方言不具有这种全民性,职位某个特定的社群使用。第三、差异的性质不同。社会方言的差异体现在口音、措辞、谈吐风格等方面,地域方言的差异体现在语音、词汇、语法结构上。第四,发展方向不同。地域方言在一定的社会政治条件下可能发展成为独立的语言,社会方言无论怎样发展,都不可能发展成为独立的语言。
三、方言和共同语
1.共同语: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,是打破语言的地域隔阂、走向语言统一时出现的语言形式,是经过规范的标准语。
2.普通话和方言的关系
(1)普通话是在方言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,但又不同于方言,它要对基础的方言成分进行选择吸收,不是全盘吸收,所以普通话是非常规范的民族标准语;
(2)普通话还要从其它方言中吸收有用的成分来丰富自己,所以普通话比任何方言都要丰富完善;
(3)普通话作为具有全民通用性和权威性的特殊方言,对方言起着示范作用,规定了方言的发展方向,方言的发展要从属于普通话的发展,逐渐向普通话集中、靠拢。这是因为,第一,普通话作为民族共同语的地位是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自然形成的,具有必然性。这种趋势将进一步发展下去。第二,普通话作为经过规范的标准语,已经以法律形式正式颁布,这就决定了普通话的地位要高于方言,对方言起着示范性作用,规定了方言的发展方向,而方言的发展要从属于普通话;第三,普通话通过渗透和覆盖两种途径深刻地影响方言的发展,使方言日益向自己集中、靠拢。
第二节 汉语方言的分布
一、汉语方言的分区和划界
1.汉语方言划分的理据
汉语方言的分区历来不一,现在普遍认同七区,即北方、吴、湘、赣、客家、粤、闽等方言区;方言的划界也只能是一个大致的轮廓;命名的由来为:客家方言按其来历命名,即“做客于某地的方言”;其它方言都考虑了通行地域的特点,但方言与行政区划名称涉及的地域并不完全一致,如广东省除了粤方言,还有客家方言;同为闽方言,却分布在福建、台湾、海南。
2.汉语方言划分的标准
汉语方言分区一般以语音标准为主。第一,有无浊音声母和清音声母的系统对立以及中古全浊声母的演变规律;第二,有无塞音韵尾以及中古入声韵的演变规律;第三,有几种鼻音韵尾以及中古阳声韵(即鼻音尾韵)的演变规律;第四,有几套塞擦音声母以及中古精组、知组、庄组、章组声母和见组细音声母(这些中古音字现在在普通话中都变成了塞擦音)的演变。
二、汉语方言的共时分布
各方言 |
代表话 |
使用人口 |
分布 |
语音特点 |
(1)北方方言 |
北京话 |
7亿,占汉语通行区域的3/4 |
从东北的满洲里到西南的昆明,从西北的酒泉岛东南的南京 |
1.没有浊塞音和浊塞擦音声母,中古的这些浊音声母变成了清音;2.辅音韵尾很少,只有n,ng两个;3.声调有阴平、阳平、上声、去声四个,古代的入声消失。分为华北、西北、西南、江淮四个次方言 |
(2)吴方言 |
上海话和苏州话 |
7千万 |
江苏南部,上海,浙江,江西北部,福建西北角,安徽南部 |
1.有一套浊音声母浊塞音和浊塞擦音;2.没有舌尖后音声母;3.韵尾较少,普通话前鼻音韵尾一律读成后壁音韵尾,普通话的复韵母的韵尾脱落变成单韵母;4.有7到8个声调。 |
(3)湘方言 |
长沙话 |
3千万 |
湖南省 |
1.部分地方有比较完整的浊塞音、浊塞擦音声母和浊擦音声母;2.声母f、h不分;3.声母n、l混用;4.入声调没有塞音尾。 |
(4)赣方言 |
南昌话 |
3千万 |
江西省大部分地区和湖北省东南角,处于北方、吴、湘、客家、闽方言的包围中 |
古代的浊塞音和浊塞擦音声母全都变成了同一发音部位的送气清音。 |
(5)客家方言 |
广东梅县话 |
3.7千万 |
广东东北、北部,广西和江西南部,福建西部,湖南、四川、台湾部分地区 |
1.古代浊塞音和浊塞擦音声母大部分变成了同部位的送气清音声母;2.舌尖后音声母读作舌尖前音声母;3.g、k、h和z、c、s可以同齐齿呼韵母相拼;4.没有撮口呼;5.声调6个。 |
(6)粤方言 |
广州话 |
4千万 |
广东省珠三角,广西东南部,香港、澳门特区 |
1.语音系统复杂,多达53个韵母;2.辅音韵尾丰富,除了比音韵尾m、n、ng外,还有与之对应的入声塞韵尾b、d、g;3.声调一般8到9个 |
(7)闽方言 |
福州话 |
5.5千万 |
福建、海南、台湾,广东潮汕地区和雷州半岛 |
1.没有唇齿音f,普通话凡是年f声母的字闽方言读b或p;2.普通话中念zh、ch声母的部分字闽方言读d或t。分为闽南(厦门),闽北(建瓯),闽东(福州),闽中(永安);莆仙(莆田)等5个次方言 |
方言岛指大方言区内零星分布的通行另一种方言的区域,该方言区域就像汪洋大海中的一个孤岛,例如海南岛的军话就是被闽方言包围的一个源于观花的方言岛现象。
第三节 汉语方言的语言特点
分析汉语方言的特点一般是和古代汉语的比较中展开的。古代汉语到现代汉语方言的演变,一般是经济发达、社会开放、沟通便利的地区变化快,其它地方则变化慢;南方在古代比北方闭塞,所以保留了更多的古代汉语的特点,北方方言的变化则大。
语音方面,各方言在音节、声母、韵母、声调、语流音变等方面各有不同。南方方言保留了许多古音信息,比如粤方言保留的完整的入声韵。
词汇方面,各方言在词源、语素、词语构造、词义、独创词语、特殊词语等方面不同,比如普通话词和方言词有差异,表现在各方言中都有一些独具特色的独创词语,“棒子”指玉米,“三只手”指小偷;有些词的构造不同,普通话的“公鸡、热闹”,在一些方言中是“鸡公”、“闹热”;南方方言保留了许多单音节词,比如:“食(吃)、曝、目”等。
语法方面,各方言在名词的小称、人称代词的数、形容词的形容程度、动词的动态和动量、指示代词、双宾语的次序、比较句的句型、疑问句的特点等方面都有不同。
第四节 方言调查的基本方法
一、语音的调查
根据丁声树、李荣编写的《汉语方言调查简表》,先调查声调基础字、声母基础字、韵母基础字、音系基础字,归纳出该方言的声韵调系统,然后记录方言调查4千字的声韵调,核实总结的音系,并归纳出该方言的字汇。
二、词汇的调查
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编的《方言调查词汇表》对29类词汇进行记音,然后对照古代的韵书比如《广韵》《集韵》等查找本字,再对特殊的词语进行解释。
三、语法的调查
根据《现代汉语方言语法语料库方案》进行调查,从名词的小称、人称代词的数、形容词的形容程度、动词的动态和动量、指示代词、双宾语的次序、比较句的句型、疑问句的特点等方面着手。
第五节 汉语方言与地域文化
政治、经济、文化中心的转移可以引起权威方言的兴替,方言的形成与大规模的移民有关,方言中的独特的地名可以反映当地的物产特征、地貌特征、社会生活、人文历史,比如社会心态、社会文化、历史文化、认知特点、思维方式等,许多文学现象是建立在方言的基础之上的,方言作为一种文化现象,还会存在相当长的时间,所以我们要尽可能地调查研究方言,把方言中的精华留住。